0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要关注的两个原则
1、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反映文化与真实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也已出现,一些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
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应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内且交通便利。
0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荟萃式
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
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省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省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
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
3、原地浓缩式
原地浓缩式是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
4、原生自然式
原生自然式,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新西兰毛利人村落等。
5、主题附会式
主题附会式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后来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6、短期表现式。
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