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如何塑造独特校园氛围,打造学校品牌形象
阅读次数:541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07 17:19:04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根基,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也是学校培养师生文化认同的落脚点。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学校在地的文化特征与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应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引领,以形成学校品牌特色为归依,以课程体系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文体活动、主题班会为抓手。最终在达成以文化兴校、以文化育人,以文化立人的终极目标。

一所名校,或者退一步说,一所真正有竞争力的学校除了要有高效的课堂策略、科学的质量保障、人本的课程体系、浓厚的教研氛围外,还须有鲜明的校园文化作为根基。

一所学校能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东西,不是校名,不是校舍,甚至不是办学质量,而是独属于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

这种文化必须是从这所学校历代的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有其鲜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烙印。同时,它必须经历代教育同仁不断创新与丰满,跟得上时代发展脚步。

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校训,更不是贴在墙头的标语或者其他的一些“花里胡哨”所谓文化墙。它必须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它必须融入到这个学校每个师生的心里,脑里,血液里,甚至于要弥散在学校的每个空气分子中。它能让所有师生都沉浸在这种仿佛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氛围里,让师生在不知觉间便受到浸染。

在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浓厚的校园里,人们甚至于无须借助师生的校服校牌就可判定他们的归属。

因为长期生活、学习、工作于其间,他们的举手投足、言语谈吐间便带出了这个学校特别的格调、特定的风貌、特有的气质。这才是真正的是把校园文化做好了,做强了,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腔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培育有独特属性的校园文化,融铸学校的品牌特色?


壹 着力目标引领 促进精神内化

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上海高中界“八大金刚”可居前三,是一所百年名校,传承久远,校训便只有“求真”二字,但在历任校长的补充与完善下,丰富成了以下内容:培养文理并重,德业兼修的领导者。

微信图片_20241107171308.jpg

▲来源自复兴中学


对于领导者,他们作了如下阐述:

比别人早走一步——有志气、善创新;

比别人多走一步——有韧性,能坚持;

与别人共进一步——有担当,会引领;

领是站在队伍前面引导,导是手牵着手一起前行。

这是他们的办学目标,也是他们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他们把这种“领导者”的精神与气质融铸进了教与学的各个层面,要求老师能在专业上成为领风气之先的人,比别人早走一步;更要求学生成为敢努力愿坚持的人,比别人多走一步;希望师生都拥有担当精神成为教育与学习的引领者,能与大家共进一步。

在这样的学校文化引领下,上海复兴高级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能投入,敢引领,能协作,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教师教学理念可以在上海领风气之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能居上海市前列;学生在学习上能吃苦,敢坚持,善创新,追求德业并进,学风优良,学业优秀。

微信图片_20241107171414.jpg

▲来源自复兴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高中界“八大金刚”可居前三,同样是百年名校,从创建设之初便是开全国风气之先,涌现了一大批敢作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教育者,培养出了一批“院士”。

微信图片_20241107171523.jpg

▲来源自上海市大同中学


他们倡导“立己达人,笃学致行”的文化理念与精神,坚持培养能立己能达人的人,要求师生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信条中,期望培养有家国情怀的立者、达者,期望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国际视野,能修身明理,有责任担当,具时代精神,有公益之心的全面发展的大同人。

并把这些目标或者说期望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使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与学习当中的精神指引。

也正因此,他们的办学质量与升学率都能走在上海市同类高中的前列,他们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才能在全国各行业与领域中成为领军性的人物。

当这种文化深入到了每位师生心中,甚至是融入到了每位师生的血液中时,必然催动师生围绕这个核心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微信图片_20241107171643.jpg

▲来源自上海市大同中学


教者,有文化思想的规范与指引,学者有思想与文化的范式与引领,当此种文化精神能酿成醇厚之风,浓郁之香,师生便能陶然期间,潜移默化间便形成了一个学校的腔调与标识,这个学校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与精神传承。

这种精神传承形成一经形成,便会成为这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展现其威力与魅力。


贰 融铸力学特色 形成学校品牌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并不仅是他的性别与名字,而是其特有的个性,一个学校也是如此。个性特色是学校的独有标签。个性化的发展是一个学校能在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微信图片_20241107171845.jpg

▲来源自转角网


所有学校办学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其能在社会的发展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但从学校的定位与功能来看,我们每所学校又都承担着与众不同的社会功能与职责,也因此,我们每所学校也应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特别之处,也是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的立足之本。而特色的形成又非易事,须长时间的坚持与积淀。

比如,一所学校办学中肯定会有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单独看的确足够显眼,也足够亮丽,但它们镶嵌在这所学校的华服上让学校披上的就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旗袍,而是东北的大花袄——亮丽却土得不行。

因此我们必须思考的是,怎么把我们的办学亮点打造成我们的办学特色?须做以下几件事:


01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

符合我们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我们在未来五年甚至是十年的办学方向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了这个统领我们的办学行为,我们才有可能把我们炫出去的亮点打造成我们办学思想的集中点与外化点。


02融合亮点形成特色

现在,我们的学校都不缺少亮点,甚至是亮点诸多,只是这些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或者说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有意识地赋予它们必要的联系。

比方说我们的学校中,有些学校有足球发展的特色,有书法教学方面的特色,还有国学教学的特色……但是我们得去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把它们结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体系。

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哪?又如何能使之成为学校的发展特色?如果我们能站在培养人发展人的高度来看,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么一个培育方向:做思想丰盈,体魄野蛮,会合作能竞争的时代竞争者。

国学的范畴很广,但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与竞争合作相关的内容,而书法教学在规范点竖捌捺的书写外,还得讲求结构与结体,这是平衡,也是合作,而足球讲究的除竞争外就是团队合作。

当我们立足在这样的高度上时,我们就可以更融洽地把三个亮点统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03丰富内涵,拓展学校发展途径

仍以上例作为分析的范例,在“做思想丰盈,体魄野蛮,会合作能竞争的时代竞争者”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我们可以书法、国学、足球为基点,并以此辐射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角落,使精神丰盈、体魄野蛮、合作竞争融入到教学教育的每项活动中,最终把三个特点拓展成学校的发展特色。

如此,它就真正成为了自己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的标签。换句话说,我们的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叁 建构课程体系 厚实文化载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教育者需要着力打造国情乡情校情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守正创新的态度,坚守和重视本土文化教育,进一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及其精神内涵,创造性地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融合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拿江西分宜县的学校来说,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实操。


01因地制宜,因校而异

紧紧围绕分宜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相关元素,确定以“宜”为核心的文化主题。

打造以宜德、宜心、宜行、宜学、宜家、宜国为核心的“六宜文化”,围绕《天工开物》成书地、江西省首个状元诞生地、黄子澄纪念馆、严嵩故里、防里进士古村,打造以“宜—义”为核心的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将儒家传统的“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构建学校文化的核心,全面引领学生发展与学校建设。


02发动教师,发展学生

以学科课程学习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将“宜”文化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使之成为一个创新型的成长舞台,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职的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和互动体验,在学科课程中融入“宜”文化和“宜”理念,使学生成长为心德相宜、学行相宜、家国两宜的新时代建设者。


03课堂创设,课程创新

教师通过引入丰富的课程资源,整合跨学科资源,提升课程品质,深化课程内涵,创新课程形态和架构,不断推进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融合,促进“三新”政策落地,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04立足课堂,蕴养文化

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依托学科教学开展文化蕴养,能将“宜”文化与学科知识相融合, 育人于无形当中。

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带领组内学科教师认真梳理学科教材内容, 确定学科知识与“宜”文化的结合点,分年级、分学科进行系统设计,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整合的方法。

比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孔子“仁”“君子风度”、孟子的“仁政”、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子的“兼爱”与“宜”的文化有机结合,形成“行其所宜——君子之风的养成教育”的单元教学设计。

在这次教学学活动中,教师发动学生对先秦诸子学说中的政治理想、生活哲思、生命素养进行搜集整理,指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与思考,使课堂教学与生命本质和生活哲理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将宜的文化理念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

将“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宣传与“宜”契合的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宜”文化在促进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发挥其文脉引领的作用。


肆 丰富活动载体 浸润文化精神

要通过一些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喜欢上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

一方面, 开展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班会,在沉浸式班会中增强校园文化的浸润引领;一方面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相关艺体活动。

另一方面,依据宣传需求,针对性地开设传播渠道——校园文化相关的书法、摄影、美术展览、专栏或体验活动。

在校园内润物细无声地把校园文化播种到每一处,可通校园文化主体的漫画、绘画、书籍等置于校园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开展校园文化系列征文赛等。

微信图片_20241107172643.jpg

来源自转角网


我们要坚持文化传承育人,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与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充分利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资源,不断凝练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指标,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文化兴校、以文化育人,以文化立人。

只有使校园文化更契合学校的发展方向,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落地生根,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